□ 胡学坤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都离不开译介能力和翻译质量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译介涉及传播学、翻译学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这其中无论“译”还是“介”,都既需要守正,还需要积极创新,通过“深度翻译”、平等互动等,确保中华文化因子在译介过程中不会被异语文化消解并得到有效传播。

“深度翻译”,美美与共

传统翻译模式下的文化译介工作使用的基本都是异化或者归化的策略,但不管是异化还是归化,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归化的本质在于让源语文化遵从于异语文化规则,这无疑会对本土文化的传播造成不利影响;异化主要是引导外国民众感受源语文化所蕴含的情趣,进而接受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虽然其效果与“深度翻译”存在相似之处,但只是向他国受众展示中华文化的信息,并不能保证他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而“深度翻译”不仅强调把“游客”带到“景点”,还会对相关文化信息进行深度解说,为异语言受众提供深度的“文化游”,使之流连忘返。

文化往往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会对其跨地区传播与交际造成阻碍,若单纯迁就异语受众,那么就很容易消解源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子,若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持续丧失,文化交融与交流则变成无本之木。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文化译介工作的各种因素环环相扣,彼此协调又相互制约。译介工作者应当在做好各因素统合的基础上,对异语文化与受众的吸收力进行充分考虑,在适当范围内进行源语传译,尽可能实现源语文化在异语文化的移植,进而完成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与交融。也只有从文化因素入手,以合适的方式对中华文化的内涵进行表述阐释,才能够使文化交流的目的真正实现。在以文化为代表的国际软实力竞争中,想要获得更多的文化话语权,就必须充分发挥译介作用,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因为“深度翻译”可以实现对源语文化的信息内涵的深度挖掘,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尽可能多地向他国受众展示出来。所以文化译介工作者应积极使用“深度翻译”,采用变译、化译、释译的方式,将本土文化转换成具有较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译文,让异语受众更好地接受中华文化,使跨文化交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标。

传受双方,平等互动

从本质上来说,对外译介工作属于互动的、双向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在文化传受双方间建立起具有良好共通意义的空间。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平等是确保译介不失忠实的关键所在,而对话是共通意义空间的重要建设途径,有助于实现文化的普遍性传播。要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不仅要从自我的角度看待世界,还必须从世界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以平等对话的态度消除那些不利于全球化、不合时宜的落后文化观念,共同构建起一个平等、发展、和平的国际文化交流环境。文明交流互鉴中,只有受者与传者都保持平等的参与身份,才能在“求同释异”中不断重构、修正民族乃至国家认同,让文化交流实现传者与受者的双赢。

对信息传播而言,受者与传者分别为其两极,“怎样译介”属于策略问题,“译介什么”则属于内容问题。想要使中华文化对外译介工作取得最大化成效,必须充分考虑异语受众之间的不同需求,加以有针对性地精准传播。要做到审慎有度,避免逐末忘本、一味迎合;在策略方面需要做到细致入微,对异语受众的类型进行细致划分,对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态度倾向、心理需求及认知需求予以充分把握。除此之外,相关机构还应不断完善对外传译的信息反馈机制,积极进行以报道、访谈、书评等为主的交流活动,为对外文化译介的良性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归洋”融合,综合考虑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译介具有特殊的塑造性与建构性力量,而翻译只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能不能实现理想效果,还必须对目标语言、受众与市场的文化认知等不同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因为不同语言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也要求传播者与译介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需要语言层面的转换,还需要对受众文化以及自身文化的理解层面进行深入摸索,并对其所想所思予以充分阐释,只有这样,才能对“传播什么”“译介什么”“如何传播”“如何译介”等形成合理判断。

为此,应当做好“洋化”与“归化”的融合,实现译介方式的“融化”,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良好的去向参考。同时,传播者与译介者还需要对自身使命保持强烈的意识,确保能在译介工作中作出科学判断,挑选出异语受众最能接受的译介版本,从而让异语受众可以主动进行反馈。在中华文化的译介过程中,不能随意对文化内容进行所谓的“主观淡化”或随意修改,应进行全面、双向的综合考虑。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才能让中华文化在其他国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结束语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经之路,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守正创新,即在确保文化本意传承不失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对外译介工作中,无论翻译还是传播,都必须遵循守正创新原则,把握好时代语境下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确保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在不断“走出去”的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去”。

(作者系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基金项目“新时代‘理解当代中国’翻译课程思政建设与文化传承的融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HZ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