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繁花似锦春满园。近日,“对话福田”城市阅读论坛活动第四期“传统文化”专场在风景迷人的香蜜公园顺利举行。此时正值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园里,书香花香氤氲。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文化学者、专栏作家、后院读书会创始人王绍培两位嘉宾给市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国学分享。

国学:时代的强烈意愿和表达

活动伊始,景海峰从马克思主义谈起,通过历史脉络梳理了传统文化和国学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今天新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指针。在一百多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当中,可以说是把传统文化的意义推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或新的阶段。实际上,从文化的主体性理解来说,这也是经过了漫长的摸索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有了一种新的感知,有一种非常急迫的重新塑造的要求,这样,国学观念便在这种寻找自我的境况之中浮现出来。

在景海峰看来,国学的意义是全方位的,除了一些传统民俗的复活之外,它跟我们当下的生活是什么关系?“国学在今天是一个全社会的现象,就是从上到下,各个社会阶层,从民间的愿望和需求,到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深入研究,再到主流的意识形态,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强烈的时代愿望的表达。”他强调,“国学在今天,它要从书斋里面走出来,走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在现实社会的当下承担起它的责任,这才能构成‘新国学’在本质上的意义。”

王绍培表示,无论是国学还是传统文化或者说哲学最有吸引力的部分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有很紧密的关联,背后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处世的方式、对话的方式和聆听的方式,这都是传统文化中非常好的部分。王绍培还从“对话主义“的角度诠释着儒家文化。在他看来“这种文化非常棒,可以缓解很多冲突,能缓解中国人自己的错误,能够解决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和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也能解决中国文明自己内部的一些关系”。

建构中国哲学的历史:拼接模仿和理性缺乏

对谈中两位嘉宾对国学的分支中国哲学也进行了观点的讨论和分享。

景海峰向现场读者讲述道:“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讲中国的哲学离不开对西方形态的模仿,前一段有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就是在反思这方面的问题。完全按照西方的标准来寻求或拼装我们的哲学,然后再用西哲的方式来讲中哲,这就有很大的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叙述,充满了西方的印记,包括很多哲学术语和问题,可能不是来自我们自身的传统,而是用西方镜像来反观自我,把它讲出来。”

他强调,中国现代的哲学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表达了一种当下的期望,经过不断构造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它包含了对自身传统的特别认知和现代式的理解,也包含了对西方观念的接纳和融化,这里面必定有用西方哲学的观念来硬套中国传统所造成的错位或乖谬,”他提出,如今建立我们自己的哲学主体性,就需要“讲自己,自己讲,从它的表达范式来入手,要和其他的文化有所区别,而不是一定要向西方看齐。”

深圳: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先锋

40多年的风雨兼程,深圳已成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奇迹城市,但是城市的发展地图仍需进行空白的填充和细节的勾勒,深圳精神也需要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定义和形象。

景海峰表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最开始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后来在科技和各种物质创造的层面先行先试,成就辉煌。但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它的意义显然不止于此,它是要有国际性的、有创新性的,通过文化方面的先锋性和引领作用,来带动中国的整体发展,这样的目标就不限于早期的角色,而是有一个更高的追求。”同时他强调,“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面向最现代化的外部世界,它的背后有深厚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底色之上的。”

在对深圳精神的探讨中,王绍培说了这样一个关键词:审美。王绍培表示:深圳市民“对于生活的规划或者想象都是让自己的生活从一种富足的状态变成一种比较有美学意味的状态。审美生活,可能成为我们当下和未来很多深圳人生活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非常正确的,可以克服现代生活的很多很多弊端。”

(主办方供图)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孙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