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主题、形式与效果”研讨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卷)》《初中必背古诗文诵读》新书发布会在京以线上线下形式成功举办。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主任、外研社常务副社长刘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为活动致辞。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勇,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沈湘平,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于建福做主旨报告;数位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专家、教研员及资深教师做专题发言,汇聚共识,广集众智,为青少年素养的提升、为全民阅读行动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

刘捷表示,有文化积淀、有精神养分、有创新乐趣的优秀图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灵滋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是面向青少年学生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故事,讲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故事的重要载体。在中文出版领域,外研社坚持“连接古今,融通中外”的发展理念,将以中国语言与文化为底色、以国际视野与传播为特色,借助专家力量,依托广大教师,不断建设中文产品,持续丰富阅读内容,促进青少年加强中华传统经典、红色经典和当代经典阅读,引导青少年激发读书兴趣,感悟丰富人生,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卷)》《初中必背古诗文诵读》主编顾之川指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当代中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是每个教育及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课标在变,教材在变,中华传统经典的教与学方式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帮助青少年激发持久阅读兴趣、掌握正确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徐勇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卷)》《初中必背古诗文诵读》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定位准确,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理解到位,对传统文化教育原则的指向正确。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复古教育,需要以培养文化自信为主要目的,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主要起草人沈湘平提到,传统文化教育要启动学生的自我觉知,使“日用而不觉”的君子之道发扬光大。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选材要多贴近日用、日常,还要给学生留下自我澄明的足够空间。在这方面,外研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卷)》《初中必背古诗文诵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于建福指出,当代教育要在中华经典中获得丰厚的滋养。儒家经典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当前,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存在“轻慢经典”等现实困境,外研社以“诵读”“研读”经典为立意的图书出版具有重要意义。

在专家发言阶段,北京中学副校长、正高级语文教师肖中,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方麟等专家肯定了丛书的出版价值,提炼了丛书在立意、体例、选文、题材、体裁等方面的亮点和创新性。

研讨会期间,刘捷常务副社长与丛书主编顾之川编审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向在现场的学生、家长赠送新书。

据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卷)》《初中必背古诗文诵读》于近日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图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将中国传统经典浸润与教、学、考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力求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滋润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心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