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

5月11日,随着稚嫩的诵读声响起,“寻访足迹,遇见美好”——汪迷部落文学社“寻访汪曾祺”云南行座谈交流会在昆明市五华区联家小学拉开了帷幕。本次活动由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昆明市五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汪迷部落文学社主办,五华区作家协会、联家小学承办。汪迷部落文学社社长姚维儒,江苏汪曾祺纪念馆馆长姜红兰,江苏省作协高晓春,扬州市作协卞玉兰、杨彪,高邮市作协秘书长王三宝,云南省社科联调研员卜金荣及17家省级教育类社团代表,五华区文联主席张跃勇,副主席吴然,副主席兼秘书长马艳梅,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会长、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主席郑千山,云南作家张昆华、张永权、陈立言、陈泽,区摄影家协会主席陶俊勇,联家小学校长汤洁,校党支部书记张新愿等领导以及40余位嘉宾,联家小学部分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汤洁在致欢迎词时,向从江苏远道而来的汪迷部落文学社一行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她说,生命有根,生长无限。近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寻根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挖掘中突破,厚植“和而相融,融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内涵。“今日今时你们带着‘小温大爱’走进汪老先生曾经任教的学校,将他带回家,让我们回到时光深处,遇见汪老先生的成长记忆、遇见汪老先生对世间万物、人间百态之爱……让汪老的文心流芳,渲染联小的文化底色,为学校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激励全体联小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指引我们探寻生命的美好、教育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为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生命成长奠基。一直向前,书写联小美好的故事,美好的未来。”汤洁在致辞中说道。

汪迷部落文学社社长姚维儒和江苏汪曾祺纪念馆馆长姜红兰向联家小学捐赠了书籍并发表了讲话。姚维儒说,汪曾祺,出身于书香门第。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1939年9月~1946年9月,汪曾祺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他以昆明生活为叙述对象的文字,共计43篇,其中,汪曾祺在《七载云烟》中回忆到:“我在云南住过7年,1939~1940年。昆明以外,最远只到过呈贡,还有滇池边一片沙滩极美、柳树浓密的叫作斗南村的地方,连富民都没有去过。后期在黄土坡、白马庙各住过年把二年,这只能算是郊区。”汪曾祺自述道:“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汽锅鸡、过桥米线、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厚德福的铁锅蛋、松鹤楼的腐乳肉、“三六九”(一家上海面馆)的大排骨面,全都吃了一个遍。”正因为他的“全部吃了一个遍”,才有了那么多的云南美食文章的问世。

郑千山、张昆华、吴然、陈立言纷纷介绍了汪老在昆明的轶事。郑千山说,昆明的美食、昆明的文化经由汪老的笔触传播出去后,都变得很有名气并独具特色。他笔下有的昆明美食目前我们都已鲜少听闻,更不要说吃到了。年近九旬的云南作家张昆华声情并茂地回顾了当年与汪老交往的往事,展示所收藏的汪老国画并将一批具有纪念意义的书报捐赠给了江苏汪曾祺纪念馆。“读汪曾祺的书,走汪曾祺的路。”张昆华建议,设置汪曾祺文学奖,让文学后人对汪曾祺的作品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这也是对汪曾祺精神最好弘扬。云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吴然展示了他收藏的汪老的作品集,并现场展示了汪老先生亲笔作的一幅诗词书法作品。云南作家、收藏家陈立言先生展示了一幅老昆明手绘地图,并向现场来宾讲解了当年汪老的住址周边情况,尽兴之时,还现场演示了汪老作品中提及的老昆明沿街的叫卖声及吆喝声。

活动气氛热烈,联家小学的同学们还为现场嘉宾表演了合唱《布谷鸟》,舞台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场不时传来与会嘉宾的阵阵掌声。联家小学学生张莉娅说:“今天特别开心,能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认识文学大家——汪曾祺爷爷,并了解他曾在我们学校附近任教过,这让我倍感自豪。本次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家的风范,体验了文学交流活动的现场,更加激励我好好学习,争取像汪老一样,把更多昆明的好故事传播出去。”活动最后,汪迷部落文学社副秘书长焦成钢向联家小学赠送汪迷讲坛纪念封。

作为本次活动的牵头方——云南传统蒙学研究会,长期在挖掘西南联大对汪曾祺教育成长的影响和贡献,以及汪曾祺与昆明的往事的调研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张清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