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00后”女孩李雅芝是一名汉调桄桄青年演员。汉调桄桄是陕西汉中的传统戏曲,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汉调桄桄,李雅芝和50多名“00后”开始了他们的拯救行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雅芝把汉调桄桄搬上了直播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十多秒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直播,从“炫技”到戏曲唱段和文化科普,李雅芝的直播间让汉调桄桄走出了汉中。依托直播平台这一新舞台,青年一代被传统戏曲“圈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道时代必答题,面临诸多挑战。因为与现代生活脱离、缺乏受众,以及传统传承方式表现形式单一、表达方式枯燥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但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的媒介传播方式的兴起,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新的舞台。很多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账号,发布与非遗有关的短视频内容。新的传播载体既为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提供平台,让那些一度远离现代生活,离年轻人渐远的文化、技艺通过互联网被发现、被看见,也让非遗传承人获得了一定收入,帮助非遗传承人解决了生存的问题。

新的传播载体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内容创作展示舞台的同时,也成为吸引青年一代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入口。秦腔、秧歌、面人儿、豫剧、火把节、庙会、晋剧、二人台等非遗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粉丝。这样的结果,无疑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渠道、新思路、新方法。

不仅传统戏剧、技艺等非遗项目在新媒体平台获得了新生,古诗词借助《中国诗词大会》《长安三万里》等优秀文艺节目、影视作品,在社会上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古诗词热”。电影院里,孩子们和李白、高适一起吟诵“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影院外,卖场食肆、地铁公交将古诗词元素应用其中,多地景点推出“背古诗、免门票”活动。尤其是叶嘉莹、康震等名家学者借助短视频平台打造线上诗词讲堂,以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为网友讲授唐诗经典,成为更多网友品味诗词之美的兴趣入口,进一步催发了“古诗词热”。

从“非遗热”到“古诗词热”“文博热”“汉服热”,近年来,流光溢彩的传统文化风潮一浪高过一浪。这背后有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代的持久魅力,更得益于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不断寻找新的传播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让其魅力得到了充分彰显。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更加强烈。

传统文化是可以触摸、可以品尝、可以穿戴,可唱可舞、可歌可泣的。曾经之所以遭遇保护和传承困境,在于没有找到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脱离了日常生活而变得曲高和寡。因此,改变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通过综艺化、影视化、舞台化、游戏化、沉浸化等多种形式吸引公众的关注,依托公众最广泛使用的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如此,方能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普通人产生联系的“最大公约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与当下人们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产生深刻联结。这正是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关键的所在。(范阳光)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