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26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儒学传统与现代性——第六届现代新儒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的近三十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所谓“中国哲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身处于与现代性的回应和对话之中。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于儒家哲学的思考、研究,都离不开现代性的视野。本次会议即是为了在新时代条件下,充分研究总结现代以来儒学传统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儒学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做出有益的尝试。
开幕式
11月25日上午举行会议开幕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龙卫球,院党委书记、哲学系主任于金龙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北航高研院哲学系副主任顾家宁主持。
龙卫球院长在致辞中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学者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指出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龙院长引用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敬仰。
于金龙书记介绍了北航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高研院在哲学学科建设、通识教育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感谢与会学者支持北航哲学学科的发展,并预祝本次学术会议圆满成功。
主题报告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陈鹏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盛珂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张学智老师报告了《牟宗三“良知坎陷说”新论》一文,“良知坎陷”说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提出的重要命题。张学智老师指出,应从他多年来倡导的阳明学“大良知”的角度理解良知坎陷。“良知”不仅指道德理性,还应包括知识、情感、意志等多样内容。“坎陷”原本即是良知题中应有之义。他认为良知坎陷说是基于纵的历史文化沉积而作的一个理论创设,是牟宗三出于强烈的时代悲情、深切的价值关怀、文化忧患意识,做出的理论创建与说明。
首都师范大学陈鹏教授报告了《“直接之知”“知识之知”与“如实知”——唐君毅知论要义》一文,讨论了唐君毅的知论问题。他指出相较于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说,唐君毅并没有强意义上的创造性的“智的直觉”概念,对知、知识的讨论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包容性。唐君毅知论的显著特色是以广义之“知”去涵盖“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形成一新的知论架构。
分组讨论
11月25日上午至11月26日上午进行论坛分组讨论。第一组研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丽珠老师主持,上海大学曾海龙老师担任评议人,围绕着牟宗三的“圆教”论展开,探讨了牟宗三受天台圆教启发而成的境界形而上学和存有论问题。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老师报告了《比较“模型”与“圆教”标准:论牟宗三“境界形而上学”的多维意涵》,复旦大学徐波老师报告了《中国佛学中的“存有论”问题——以牟宗三对佛典的诠释判定为中心》,武汉大学谢远笋老师报告了《圆教形态下的存有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徐昇老师报告了《同体共在论——牟宗三圆教模式的存有论形态及其现代性批判维度》。
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充分吸取了佛学的思想资源。特别是牟宗三在天台圆教思想影响下,建构起所谓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形而上学,并非西方意义的形而上学,而是包含着实践工夫在内的,通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通过提升人的内在道德境界,才能企及的形而上学。
第二组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报》李秀伟老师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盛珂老师担任评议人,主要围绕新儒学回答现代性问题展开。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报告了《浅谈现代新儒学的建构路径——以家庭哲学的研讨为例》,上海大学曾海龙老师报告了《时间与本体——基于当下中国哲学中的生生课题》,湖北大学肖雄老师报告了《跨文化脉络中的牟宗三“智的直觉”概念》。
家是儒家传统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儒家是在家种理解人之为人的,家意味着人与他人的存在意义上的紧密连接,这与现代性意义上对于人的个人主义式的理解截然不同。现代性个人主义忽略了个体之外的诸多价值,而在当下的时代,重提家哲学的意义,则是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的本质,理解人的存在意义。儒家生生伦理学是近年来学者提出的对于儒家伦理学的理解。儒家理解的本体即是生生。生生能够应对现代个体的有限性问题,能够在人的世代更迭中实现个体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智的直觉是牟宗三用来阐发中国哲学独特性的核心观念,由跨文化的角度,将智的直觉置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之中,通过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等概念的比较辨析,指出智的直觉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
第三组研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硕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孟庆楠老师担任评议人,主要围绕道德建立与政治哲学展开。深圳大学王顺然老师报告了《“情理之间”:再论良知如何呈现——从孟、荀道德建立的分歧入手》,《哲学研究》胡海忠老师报告了《气本论如何为道德奠基——从现代新儒学的张载研究谈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叶云老师报告了《公私之辨与孟子政治哲学的现代意义》,湘潭大学王杰老师报告了《贤于其初:上博简〈诗论〉“关雎”章思想新探》,同济大学田雨生博士报告了《刘蕺山的苛责与宽容——“即妄求真”的理论意义》。
良知是儒学传统,特别是思孟一系的核心观念,如何在现代哲学视域下理解儒家的良知一直都是学术界关心和讨论的问题。知识在良知呈现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良知是否能够彻底脱离知识而得呈现,都是学者们关心的问题。气是同样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范畴之一,气一般被认为代表物质性的、世界的消极的一面,但是,在张载那里,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形上意味,张载如何通过对于气的运动变化的讨论,为道德奠基,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第四组研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家宁老师主持,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老师担任评议人,围绕现代性问题与熊十力哲学思想展开。华中科技大学廖晓炜老师报告了《牟宗三与现代虚无主义》,湖北大学龚开喻老师报告了《现代新儒家论“良知呈现”与“见在良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敏老师报告了《“全体分化”与“泛神论”之辨——熊十力本体论再省察》,同济大学任新民老师报告了《高扬“统天”——熊十力〈乾坤衍〉的形上学新诠》。
西方现代性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即是西方现代的虚无主义,而在西方现代性的思想基础上,无法解决虚无主义的问题。现代新儒学的诸位学者,对于西方的虚无主义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自觉地调动传统思想资源,试图应对虚无主义的后果。这种应对的一种方式,即是重新诠释儒家传统的本体论建构,特别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的本体论建构来实现。
第五组研讨由南京林业大学韩立坤老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廖晓炜老师担任评议人,围绕萧公权政治思想与新儒学返本开新展开。外交学院杨晖老师报告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现代性分析:以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为例》一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家宁老师报告了《萧公权的现代儒学观》,中山大学张程业老师报告了《在主体中遭遇超越:跨文化哲学视域中的让·瓦尔与牟宗三的内在超越之思》,重庆工商大学周俊勇老师报告了《新儒学的“返本开新”及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
闭幕式
11月26日中午,本次论坛举行闭幕式,北航高研院哲学系盛珂教授致闭幕辞。盛教授感谢与会学者奉献的高水平论文与高质量讨论,并进一步指出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到新儒学的四个特点:1.新儒学是丰富的,举凡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都可以看做是新儒学研究的一部分;2.新儒学是开放的,经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借鉴东西方各种思想资源,对儒学传统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3.新儒学是充满活力的,当代新儒学自其诞生之日,就是在如何应对现代性的问题意识中产生的充满活力的学问,时至今日,新儒学研究者们始终面对当下,对新儒学做出了新的阐发;4.新儒学又是严格的。新儒学研究始终力图严格的分析文本,在传统思想的脉络中理解阐发文本。通过本次会议,我们有理由期待儒学传统在现代社会通过创造性转化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本次论坛围绕“儒学传统与现代性”这一主题展开多维度的探讨,取得了积极的学术成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