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自身也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5月14日,第五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曲阜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孔颜曾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山东”这一会议主题,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献和文物,考察儒家文化在历史上的价值与功能变迁。曲阜师大党委书记戚万学教授出席开幕式,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国承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华文化论坛》主编向宝云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主编仲伟民教授等学者通过视频连线发表会议致辞,开幕式由曲阜师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夏云杰教授主持。
第五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线下会场 主办方/供图
曲阜师大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戚万学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主办方/供图
曲阜师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夏云杰教授主持会议开幕 主办方/供图
传统文化的历史境域
五千年历史时空,中华文明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先秦以来,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生、传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等圣贤名家辈出,由其创立、发展、传衍的儒家思想,不仅涵养了山东传承不竭的文化气象,更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国承彦表示,本次研讨会搭建起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交流学术平台,推进对儒家圣贤历史文献和文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不仅对地方档案的整理利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大有助益,更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工程的题中之义。
事实上,中华文化也是在适应历史现实境域中不断发展演变。在仲伟民看来,以孔颜曾孟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并适用于农业社会,当物质基础发生改变,在农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传统文明,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继承和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在现代化、西学知识、全球化的关照下,使之再生、再创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人类的宝贵财富。
古代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庙堂政治、精英观念,而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深入到人们的日用伦常、基层社会。学界以往关于儒学传播的研究,多聚焦于探讨儒学内容的传播方式上。然而,关于儒学传播形式的研究则有待深入,而文庙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通过对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的研究,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郝平发现,儒学的乡村渗透更多的是儒学价值观的渗透而非外在形式的渗透,那些儒学繁琐的礼节、府州县文庙的规制以及祭祀仪式在乡村社会很难得到贯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艰难实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转型。在此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向何处去,曾引发思想界的激烈讨论,推动着社会观念的深刻变革。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注意到清末民初之际,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关于建立民族国家的不同设想,“从历史与信仰来看,近代以来儒家内部始终面对现代性挑战,儒家的生命力也正在于其能够不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回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
近年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伦理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家”文化自古以来对社会生活而言的精神价值,重新引发思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任剑涛提出,家国同构是传统中国的形态,而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家庭伦理发挥的重要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社会伦常的建构层面,需要在社会伦理上,重建个体家庭和社会的通道,但并非重回传统历史意义上“家国一体”的政治建构。
档案中的传统文化变迁
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档案文献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历史学研究重要的史料来源。戚万学在致辞中指出,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对大众进行历史和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诸位专家学者相聚此次“云论坛”,在线开展研讨,传播思想,启迪智慧,必将促进地方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向宝云谈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地方档案和地方文献是非常重要的板块之一。目前对于地方档案和文献的研究,多关注基层社会治理和移民史的角度,如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批材料,有望开辟学术增长点。通过地方档案文献研究世家望族的社会网络,或许可以观察到传统文化在社会中具体而微的传承、渗透和扩散过程,可以为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基层视角。
清朝刑科题本一直是清史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档案史料,其中土地债务类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史料价值,利用这些资料,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常建华考察了清中叶北方直晋鲁豫陕、东部皖苏浙、中部鄂湘赣和南部闽粤几个区域的宗族特点。研究发现,清中叶宗族普及下层农民,宗族组织化南方盛于北方。
充分发掘孔府档案的学术价值
在我国档案系统中,孔府档案独具特色,全面记录了孔府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孔子嫡系后裔的社会生活,反映了400余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2015年,孔府档案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及首批《山东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6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学人赓续接力,对体量庞大的孔府档案开展整理、研究工作。1963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历史所,为开发和利用孔府档案,决定由杨向奎先生负责,与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曲阜师范学院(今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合作选编《孔府档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郭松义先生也参与这次整理工作。在持续近5个月的时间里,杨向奎带领的团队共抄录4353件、约五六百万字的档案。在此基础上,先后完成七百五十余万字的《孔府档案选编》与《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一书。时隔近六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年轻小伙已成耄耋老人,郭松义先生一直心系孔府档案,2018年,当得知孔子博物馆与曲阜师范大学合作,整理并出版了《明代孔府档案》,他感慨万分。在此次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古代社会史研究室研究员邱源媛受郭松义先生委托,做书面发言。郭松义认为,孔府档案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国自明至民国各代统治者通过优遇孔府以示尊孔崇儒的态度,被塑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制度的一块样板,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贵族地主的特性,为研究我国古文书制度提供了诸多难得的参考样本等几个方面。
孔府档案整理成果的日益丰富,为研究孔氏宗族与地方文化提供了史料基础。在漫长的封建时期,孔府的主人作为历代王朝所册封的衍圣公,在其辖区内享有司法受理权与裁量权。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佩林在对孔府档案的研究中发现,孔府这一权力仅限于孔府管辖权利范围内的自理词讼案件。但对于辖区内所发生的命盗重性案件,无论是在曲阜境内,还是在曲阜周边地区,孔府均没有受理权。从档案来看,对于命盗重情案件,也存在衍圣公利用“关系网络”干预司法的情况。
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杜靖利用孔府档案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档案、《清实录》、时人的其他著述、孔氏后人的回忆录和田野调查资料等,分析了孔氏宗族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运作与实践,特别是他们的历史心性。研究发现,作为一个世系群体,曲阜孔氏宗族在面对国家或政府的时候,如果国家或政府侵害宗族的利益,宗族集团会捍卫和保护自己集体的利益,体现出敦宗睦族的诉求。而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形下,宗族内部房支之间的竞争往往导致宗族的分化。对于“大宗率小宗”的宗族制度设计并非一以贯之,我们应该采取动态的、附有弹性的态度来理解“大宗-小宗”的实践形态。
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孔、颜、曾、孟四氏圣贤后裔遗存珍稀文献和文物的发现与整理,新发现儒释道圣贤所涉档案、家谱、日记、碑刻等文献和文物的整理与研究,中国传统宗族制度、封典制度、羁縻制度的嬗变及其跨区域比较研究,中国传统世家望族的婚姻、交际、文化传承与日常生活史研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研讨会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付海晏教授主持。杨小平、孔勇、晏雪莲、苗霖霖四位学者分别代表本组在闭幕式上作了分组总结发言。与会学者认为,本次研讨会名家云集,报告人的分析鞭辟入里,评议人的点评切中肯綮,学术氛围浓厚而热烈,有助于充分挖掘孔府档案等地方文献,深化地方档案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推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国际平台。曲阜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爱春在闭幕式上致辞,向学界发出盛情邀约,期待第六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能够继续如期在曲阜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清俐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