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内核之一则是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一系列儒家经典。反思当前的蒙学教育实践,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等蒙学读物多为人们所熟悉,然而自民初以来,朱子辑录的《小学》这部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经典性启蒙读物,似乎被人们给遗忘了。多年来,人们把《小学》仅仅看成文献,看成一种研究对象、一种价值伦理,而没有认识到它所阐明的是“做人底样子”和人之为人的学问——一种生活哲学、行动哲学、实践哲学,是步入圣贤境域的重要阶梯。这种状况与时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是不合拍的。传承优秀文化,使往圣前贤的智慧结晶重放光芒,作为后人修学的榜样、行进的明灯,人们才不至于在人生旅途中丧失自我。因此,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与要求,创造性地借鉴朱子《小学》等一批经典文献在陶冶性情、熔铸人格、规范礼仪、待人接物方面的示范作用,为家风家教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当前进行家庭伦理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小学》一书的要旨和学科定位 现在我们见到的《小学》是辑佚之作。鉴于古代的《小学》一书不传已久,朱子与其门人刘子澄共同进行编纂:朱子发凡起例,刘子澄类次编定(由朱、刘二人讨论《小学》的信函中可以证明),成于宋淳熙十四年(1187)。其内容分两大部分。《内篇》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为目,让初学者明白“做人底样子”。《外篇》分为《嘉言》(含广立教、广明伦、广敬身)和《善行》(含实立教、实明伦、实敬身)两个子目,主要是扩充、丰富《内篇》。 《小学》主要讲什么呢?朱子在《小学原序》中实际上已作了交代:“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先贤垂训立教之意,于此已然深切著明。清代学者严允肇在为叶鉁的《续小学》所作序言中,也对《小学》一书的立意与要旨作了十分精当的概括:“原本虞廷教胄子之书,参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与凡四书五经之言,有当于蒙养者靡不搜录,而汉以来名卿巨儒嘉言善行,悉表而出之。”(《续小学》)由此可知,《小学》一书具有理论渊源上的本土性、内容主旨上的系统性、蒙以养正上的阶梯性、道德操行上的实践性,不愧为蒙学教育的典范式教材。 《小学》是孩童学习儒学的入门书,又是成年人存心养性的性理学修养书。一方面,《小学》是蒙学教材。朱子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底样子。”(《朱子语类》)朱子认为,无论是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目的都是培育圣贤人格,教育的内容也是一以贯之的,都是切己修身的内容。《小学》一书中,古人嘉言、善行,无不备举,诚果行育德之根柢、修齐治平之权舆。另一方面,《小学》是成圣之基。正如朱子所云:“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后来,已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朱子语类》)明儒陈选指出:“圣人之道,人伦而已矣,学之必自小学始。子朱子《小学》一书,其教化在于明伦,其要在于敬身,盖作圣之基也。”(《小学句读》)明儒施璜讲得非常透彻:“五经以四书为阶梯”,“四书以《近思录》为阶梯”,“《近思录》以《小学》为阶梯……此《小学》一书所以为万世养正之全书、培大学之基本也。”(《小学辑说》)综上所述,本身即是经典读物,而且是走进经典的重要阶梯,在朱子思想体系中占有的重要位置。 朱子《小学》的教育理念与特色 关于儿童教育的著述,朱子著有《训蒙诗百首》《孝经勘误》《小学》《童蒙须知》《白鹿洞书院揭示》《训蒙绝句》等,这些构成了朱子小学教材体系。其中以《小学》的影响最为巨大和深远。 (一)教育策略上,坚持大学与小学相衔接,强调适用教育规律 朱子在《小学原序》中提出,儿童教育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他将教育过程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侧重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目的是建立起初步人格基础,《小学》可以说是完备的小学教材。所谓大学,即大人之学,重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是完备的大学教材。《小学》一书,乃朱子忧虑学者入道之失其本而述也。他在《答刘子澄书》中,讨论了《小学》的编撰问题。他讲道:“文章尤不可泛,如《离骚》忠洁之志亦可尚,然只正经一篇已自多了。此须更子细决择。《叙古蒙求》亦太多,兼奥涩难读,恐非启蒙之具。却是古乐府及杜子美诗意思好,可取者多。”(《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考虑到教育对象或读者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程度,在对传授内容的选择上,朱子慎重地指出:“天命,非所以教小儿。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朱子语类》)由此可见,朱子撰辑《小学》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知识储备情况和理解接受能力,其因机设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不可分割,小学是大学的前提和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提升和发展。朱子强调教育初阶与高阶的统一,帮助儿童通过日常的生活实践,涵养自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育内涵上,坚持理与事相融合,强调蒙学养正、希贤希圣 《小学》中,对儿童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应对、读书写字等,都作了很好的示例,对儿童的起居、学习有着详细的规定。同时,该书还多处强调,通过儒家仪礼的修习,引导儿童品德的养成,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 在修身的过程中,小学和大学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各自的教育内涵既有关联,又有所侧重。朱子认为,教育无非“事”和“理”。朱子在与其学生的讨论中多次提到,“小学教之以事”,“大学教之以理”。例如,《朱子语类》中有诸多论述作出了说明:“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总之,大学教育指向对“理”——所当然、所以然——的认识,小学教育则指向“事”——具体的道德践履,通过日常行为涵养本心固有的仁爱情怀。所谓事,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以及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小学》中所涉及的礼仪规范和品质要求,十分生动有趣地促进了儒家教育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朱子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朱子语类》)这应该是理学思想主张的高阶要求。《小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抟成,以述理与说事为两翼。“理”或“义理”在《小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见得事与理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三)教育途径上,坚持知与行相统一,强调正其操履、敦伦尽分 《小学》的重点不是简单地讲论理想人格,而是提倡在生活实践中切实付诸行动——切于人伦日用。从前述介绍的《小学》一书的纲目可知,其对孩童的启发教育,不仅教导其为人处世、存身立命的理念和准则,而且教给其涵养践行的方法、次第,明确修养的途径和要求——人伦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自然地,这部书也成为孩童和问学者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一个阶梯。尤其是《善行》一章,引用了古人的典型例子加以阐述,客观上树立了道德实践的榜样,可谓学有目标、做有方向、行有楷模。《小学》中所讲的道理、故事,对于儿童乃至成人打好人生根底、家庭根底,大有裨益。基于此,《小学》又对塑造儒学的理想人格影响深远,学者可以遵循“人之为人”——“贤之为贤”——“圣之为圣”的路径,尽力摆脱动物性、增加社会性。朱子《小学》的德育教育思想极其深刻,为童蒙教育提供了一套理学伦理框架下的实践指南和行为规范。 这里只是简单罗列几点,挂一漏万,其具体思想价值有待学者和教育界同仁深入研讨、发掘。今天,对于朱子《小学》,我们需要做好创造性改造和应用。 朱子《小学》的当代思想价值及其应用 《小学》的时代化转换和推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它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时代化的选择和发展。南宋后期,《小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教育。元代以降,经官方提倡和学者推广,《小学》在知识界和大众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清政府明确要求:“凡童生入学,复试论题,务用《小学》,著在律令。”(《经德堂文集》)规定了童生入学考试要用《小学》。据初步统计,宋至清末民初,对《小学》注解、发明、扩展的著述就有百余种,如宋夏煚《文公先生小学资讲》、明吴讷《文公先生小学集解大成》、明陈选《小学集注》、清张伯行《小学集解》、清高愈《小学纂注》等等。《小学》还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彼国教育和文化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作为一部经典的儒学著作,《小学》的精神魅力和思想价值是可以应用实践的。 (一)教育情怀:新时代在召唤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文中指出:“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令人欣慰的是,《小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家教思想、家风理念、家训内涵,以及其在陶冶性情、熔铸人格、规范礼仪、待人接物方面的论述,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对于社会文化复兴和人文教育之重建,有着培元固本之功。正如朱子在《小学·立教》中所讲,“以俾为师者知所以教,而弟子知所以学”。创造性地借鉴朱子《小学》中的教育思想,为今天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社会伦理责任教育提供文本,可以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认识人与我、言与行、家与国的关系,从根本上实现家风正、国运兴。 (二)教育对象:重视幼稚之时,童蒙养正 朱子尝言:“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朱子语类》)这种分阶实施德育教育的理念,对我们今天开展青少年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适用。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从生活中的日常事务入手。以诚敬之心为例,它在当代人们内心和行动中的淡薄与缺失,应当是造成世风浇薄的重要内因。如何唤起人们的良心?朱子强调,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存养敬德:内心主敬谨慎,外在整齐严肃。《小学·明伦》中的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交,都贯穿着“敬”。《敬身》中的心术之要、威仪之责、衣服之制、饮食之节,也离不开“敬”。只有内心保持着敬意,才能善待他人,从而善待自己。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心理基石。这些思想,可以校正应试教育中重视知识灌输、轻视道德人格养成的片面理念。 (三)教育内容:强调洒扫应对,养成“做人底样子” 朱子主张的小学教育是一种行为教育、生活教育、礼仪教育,而知识教育、义理讲授是为行为践履服务的。这种教育理念,将读书和做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克服死读书、读死书的顽症,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发扬社会性的特质,追求“做人底样子”,成为“圣贤坯璞”。《小学》教人自下事上之道,如子孝于父、臣忠于君之类。《大学》教人自上临下之道,如敬天修德、节用爱民之类。今天,崇尚孝亲敬老的精神成为十分迫切的一项社会性任务。考察《小学》文本,其中对于儿童的教育可谓完备,操作性强。如《明伦》“父子之亲”中,有“晨则省,昏则定”的仪节,有子女侍奉父母着衣、饮食、休息的仪节;父母有过错时子女如何劝谏,父母生病时子女应该做哪些事?还有礼法对子女不孝的约束和制衡等,都值得作进一步的思考、探讨和改造,从而纯净风气、整肃纲维。今日重读《小学》,其中闪耀的理论光芒、蕴含的直指人心的道德操行,对于丰富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质,引领时代风尚,当有补益。 (四)教育实践:做好德育资源的现代转化和推广 要做好朱子《小学》传统德育资源的现代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土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6,第203页)因此,今天我们开展包括《小学》在内的经典文献的思想理论的现代转化与应用研究,对于“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有关学者可以借鉴《小学》的体例,编撰一部具有现代气息的《小学》读本,体现其思想价值、时代价值和推广价值。朱子主张把社会伦理规范化和生活化,这一原则和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这启发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时,必须照顾到今天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和成长需求,通过有效的载体、形式,将《小学》等经典文本进行翻译、编剧改造,以契合儿童需求的形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为儿童蒙学教育提供一部部现代版的德育教材。 借鉴和运用《小学》中具有培根固基作用的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寄予厚望。吸收《小学》中的合理养料,古为今用,让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蔚然成风,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在课堂上、家庭中和社会实践中对青少年儿童开展立德树人教育,进一步诠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真正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守则、进头脑,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笔者认为,当前儿童读经教育日益风行,呼唤教育改革之声不绝于耳,倘能于读诵四书五经之余,辅以《小学》一书,使蒙童于文化熏陶之中,深体圣哲典籍之意蕴,力行先贤化育之妙处,实不失为教改之良方。今日教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朱子《小学》之立意规模、内容框架、思想价值,大胆地进行时代化的革新,吸收其精华,使之在蒙学教育、立德树人方面能够重新发出光芒、发出声响。此不唯《小学》之幸,亦家庭伦理建设、社会道德建设之幸。 作者:任莉莉,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5月6日第11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