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教育部一纸公文叫停那些以“国学”为名的封建糟粕产业链,真的让人难以想象,“科学”已在中国大地上回响了整整一个世纪,但类似“三从四德”、占卜、风水、算命这样的反智培训班仍然在社会上颇有市场。

早前遍地开花的所谓“女德班”,曝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的惊世口号言犹在耳,现又兴起靠算命、风水可改写人生乃至家族命运的无稽之谈。这固然可以理解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迷茫和焦虑情绪,在面对困境时选择逃避和寻求心理安慰或为一种刚需。但这种“病急乱投医”背后,实际上是社会普遍对国学的误读和对科学的漠然——由于科学精神缺位,人们对封建糟粕缺乏基本的辨识能力。

关于国学到底是什么,学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相对于西学而言,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其强调的是国家之学,国人之学,宣扬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至于对女性的歧视和践踏,以及那些玄而又玄的民间糟粕,早在100年前就被率先觉醒的国人丢进了垃圾堆。可惜在今天看来,这些糟粕在垃圾堆里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而谈及正确认识国学的基础,就不得不提新文化运动擎出的“科学”大旗。它不仅仅指对科学技术的引进、具体的科学知识和对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更强调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以及与封建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然而,由于中国人自古重文轻理、重文化轻技术、重经验轻探索,“科学”既无原生基因又无厚植土壤,走过100年,尽管在实践上有了长足发展,但在精神层面的渗透力远远不够。

正视国学,辨识糟粕,需要多一些“科学”。这要求我们本着实证精神,来判断传统遗留中哪些是可以被实践检验的,哪些是要坚决摒弃的;去粗取精的过程本身,也更助于“科学”真正走进国人内心深处。坚持用“科学”夯实国学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础,方能固本强基,敦行致远。